北京曲剧《城南旧事》首演 展现京腔京韵魅力

北京曲剧《城南旧事》剧照。北京市曲剧团供图
人民网北京11月5日电 (记者尹星云)11月4日,北京市曲剧团携新创北京曲剧《城南旧事》亮相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这部作品以独有的京腔京韵重现北平记忆,为观众铺展一幅兼具文学深度与地域风情的舞台画卷。该剧今晚还将继续上演。
北京曲剧《城南旧事》改编自作家林海音经典同名小说,延续原著的基调,通过小英子的童真视角,以“成长与离别”为核心纽带,讲述了上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的几段童年往事,展现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人间百态。
排演期间,主创团队围绕主题反复打磨,不仅保留“井窝子水流”“驼队铃声”等老北京意象,更巧设叙事机关:以作家林海音自述式开头引入,让其在剧中串场连接,既精准把控节奏,又自然引用原著语言。唱词设计也贴合人物特质,英子与父亲的抒情唱段突破传统曲牌限制,以更灵动的歌词形式呈现,实现文学性与戏曲性的统一。
此前曾执导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的白爱莲,延续“虚实相生”创作理念。排演中,白爱莲特别强调“留白艺术”,要求演员弱化戏剧冲突,以生活化表演传递深沉情感。
北京曲剧是北京唯一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城南旧事》的表演突出“唱中带说、说中融唱”特质,唱腔以单弦曲牌为骨架,融合大鼓铿锵与琴书婉转。在兴安的角色解读指引下,青年演员深度挖掘人物内核,呈现细腻鲜活的表演。作曲顾静媛为角色量身打造“一人一韵”的听觉体系,剧中既有《送别》的经典旋律变奏,也有原创民谣式唱段,既保留时代印记,又具备当代审美张力。
针对小剧场空间特点,舞美团队以“质朴有质感、简单隽永”为原则,打造兼具意境与哲学意味的视觉特色。舞台核心是一扇插在蓝色沙丘上的“门”,这既是记忆之门、生死之门,也是内心之门;蓝色沙丘既是孩童嬉戏的场所,又以流沙象征时间流逝,更借蓝色暗喻大海的辽阔;空间支点则是各式旅行箱,暗合“人生如旅”的隐喻。三种符号交织,浪漫又宁静,仿佛能“打捞起沉睡的记忆”;而沙丘的坡度设计,更丰富了场面调度层次,让胡同、荒园等场景切换自然流畅。
北京市曲剧团董事长戴兵介绍:“作为北京市曲剧团继《我这一辈子》后的又一小剧场力作,《城南旧事》既延续剧种‘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风格’,又融入当代审美表达,用‘以情带声’的表演实现艺术传承。希望观众通过这部作品,让北京曲剧艺术走进更多人心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