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整体回调,债市规模企稳?

Connor 欧易下载 2022-12-26 235 0

01

一周市场回顾

近一周市场整体回调,截止周五收盘,沪指收于3045.87点,周跌3.85%,深证成指收于10849.64点,周跌3.94%;上证50周跌2.69%,创业板指周跌3.69%。

申万板块方面:电力设备、电子、钢铁跌幅居前。

展开全文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1223

02

债市市场回顾

12月第3周(12月19-23日),长端利率呈下行趋势。截至12月23日,10年国开活跃券(220215)收益率为2.99 %,较上周五下行4.3bp。临近跨年,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投放工具,呵护资金流动性。周一至周五的净投放额分别达到830亿元、1440亿元、1580亿元、1550亿元及1640亿元。税期之后,21日(周三)隔夜与7日利率明显走低(23日分别降至0.55%及1.51%),带动债市情绪回暖,各期限收益率均下行。

分期限来看,上上周各期限利率大多明显下行。市场的资金需求集中在支持跨年的14日品种,DR007及R007较前一周分别下行22bp及16bp;存单方面,3个月及1年存单分别下行13bp及17bp;国开债方面,中短端变化显著,1年、3年及5年收益率分别下行17bp,20bp及10bp;长端的7年与10年收益率均下行5bp。截至上周五,除了3M和1Y存单,其余期限存单及国开债各个期限收益率,均较11月末或多或少下行。

03

基本面分析

国内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经济有望整体回暖。会议总体要求,“质”有效提升,量“合理”增长,财政政策保持必要强度,货币政策强调“精准”,房地产不强刺激、保住优质供给。扩大内需,消费放在更优先的位置。产业政策重在发展和安全,互联网政策更加积极。明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会明显下滑,而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可能总体回升,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的轨迹。

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同意两地交易所进一步扩大股票互联互通标的范围,实施时间方面需要3个月左右准备时间。内地与香港市场互通标的双向扩容,相互带来增量资金,有利于维护资金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

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标志着数字要素顶层设计类政策的逐步完善,也标志着数字要素产业或将正式进入发展快车道。

证监会出台落实中央精神的细化政策, 对于资本市场整体而言,社保、保险、企业年金以及养老三支柱等中长线资金,是优化资金结构的基石,投资端改革有望优化市场资金结构。

海外方面:日本央行大幅上调收益率目标上限,全球流动性受到冲击。美国新屋开工、成屋销售持续下降,房地产市场大幅降温。欧盟对俄原油限价施行第一周,俄油出口量下降,或推动油价上升。

资金层面:股市市场情绪方面,日均成交额约6575.53亿元,交易额和换手率显示交易热度继续降温。外资方面,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截至12月22日,近一周共计净流入43.53亿元。两融方面,截至12月22日,场内两融余额为14,166.64亿元;融资买入占比近期下降,杠杆资金风险偏好有所回落。

债市市场方面:12月初,中长债、短债、偏债混合理财产品合成净值迎来继11月之后的第二波回撤。12月1-15日,中长债、短债及偏债混合理财产品,合成净值区间收益率分别为-0.43%、-0.39%、-0.32%。15日开始,净值均止跌。

虽然代表性理财产品净值企稳,不过上周各类理财子公司的破净率仍在上升。12月19-23日,全部理财子破净率整体增幅较上周继续扩大,由12月16日的22.5%略增至23日的24.3%。

按照普益标准88%的覆盖率估算,全市场理财产品存量规模由10月末的31.8万亿元,降至11月末的30.9万亿元,到12月25日达到30.6万亿元,与上周五持平。理财规模没有再下降,不过仍在二级市场卖债,可以理解为一方面其风险偏好降低,增加了存款部分,另一方面仍在准备现金,未雨绸缪。

04

后市展望

A股市场方面,“扩大内需”可能是明年市场最重要的主线。扩大内需战略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接连落地,二者均强调扩大内需既涵盖促进消费、也包括现代化产业。短期内经济复苏,市场聚焦点更多在前者;中期以科创50为代表的供给创新产业有望迎来春天。行业层面,大消费与大金融或有更好表现。中期维度,底部加速布局“三新”机会,即聚焦新材料、新制造、新软件。

债市市场方面,展望1月,银行理财定开产品的打开规模达到1.74万亿元,较12月的2.48万亿元有所下降。在12月统计的周度到期分布中,每一周基本都处于到期高峰,主要原因是1个月以内的定开产品到期规模较大,这部分规模在月内循环打开。而从1月到期分布来看,1个月以内的到期规模已经部分下降。不过由于1月理财到期规模还在较高位,可能仍需关注债市超预期调整之后的理财放大器效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