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大v‘内讧’还是争鸣?
今天看了一篇标题是【爱国大v‘内讧’】的文章,这个标题有些哗众取宠,我觉得更好的标题是:【爱国大v的争鸣才能理解复杂性和多样性】为什么?因为人民币如何摆脱美元霸权,是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
1990年代中国的外汇政策为何让人民币盯住美元?因为国内的经济改革没有解决国有资产的定价问题,当时的国企多数没有国际竞争力,才会出现联想,海尔,长虹,TCL等不同企业的改制实验,至今中央也没有定论,究竟哪种方法是最优的,还是各种方法有利有弊,中国改革的特点就是允许各地方分散试验。但是国内经济学家至今没有人做过历史总结。根源在中国引进的两派经济学,苏联版本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西方新古典经济学,都脱离中国革命和改革的实际。对其他十余个西方称为“异端经济学”的理论,包括前沿的复杂经济学,中国主流经济学界几乎视若无睹,才有今天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金融战和舆论战落后挨打的局面。
就此而言,张捷和温铁军的争论是合情合理的。作者莫名其妙地扯上陈平,不知其目的何在?我欣赏过张捷对定价权的研究,更赞赏温铁军的新农村研究和依附经济的危机出路在农村。但是我还没有时间系统批评中国金融体制和政策的矛盾。
读者可以比较中国,美国,日本,欧元区,俄国的金融体制。中国的金融竞争力远远不如实体经济的竞争力,这是为什么?近期西方超发货币引发的高通胀和全球动乱,大量中国人滞留海外无法归国,大批俄国企业希望购买人民币和美元脱钩,为什么中国的海外金融企业不敢接盘,变相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
疫情导致发达国家大批白领员工居家办公,网上可以召开国际会议,签署法律文件,办理金融交易。而国内金融机构依然要求储户到柜台办理金融交易和更换信用卡,完全不考虑滞留海外的国人如何能回国办理,也不考虑疫情封控期间,老人和残疾人的实际需求,连顾客投诉的渠道都没有,跟国际金融资产排名前十的地位完全不符,才有如今美国金融机构继续维持美元霸权的可能性。中国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和股份制银行,都极度缺乏国际竞争力和国内为人民服务的考核标准。
同时,国内金融体制的落后,是大量国内腐败和金融欺诈的体制漏洞,完全没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潜力。目前国内金融“防范金融风险”的口号,只是做给上级领导看,自己保官不作为。希望金融部门的中央巡视组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国内年轻人如果有能力发现明显的体制短板,不提改进意见,反而打立场牌,搞什么分化爱国大v的游戏,否认不同意见合理争鸣的重要性,与国与己,对谁有利?
我看了作者的一些评论,应当是有分析能力的年轻人,但是盛气凌人,缺乏自知之明。希望网友们在百家争鸣中学会分辨真伪,自我改进的能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