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买房子究竟买到的是什么?
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纷纷进城买房。很多人都贷款买房,以为占了很大的便宜。确实有些人进城买房,再转手卖掉,赚了很多钱。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买房子究竟买到的是什么?
看似买到的是房屋,是有形的空间,其实并非如此,而是买到的使用权,还有一定的期限。和其他商品一样,房屋也是商品,负载了一定的使用权。房屋是用来住的,所以把使用权叫做居住权也行。男大学生毕业,在城市找工作,要想找对象结婚,就要在城市买楼房,不然就没有姑娘愿意跟着他。现在女大学生毕业,在城市找到了工作,也要在城市买楼房,叫做婚前财产。不得不承认,人们的收入提高了,就想着买房产保值。毕竟,银行的利率在降低,人们把钱存到银行,就不如买了房产,等着升值,再转手卖出去,能赚很多钱。于是,在房地产高歌猛进的时期,很多人都贷款买楼房,不管需要不需要,一律去买。甚至楼房还没有盖,就已经卖光了。开发商打出广告,就可以卖楼了,而该建筑楼房的地方还是平地,未来的楼房已经卖完了。一些开发商卷款跑路,和预售制有关系,和监督机制也有关系。
人们贷款买楼房,会比原来的定价多付出几十万,但人们认为值那么多钱。要是把买楼房的钱存到银行里,是不是会贬值?即便有些利息,也不会赶上楼房上涨的那些钱。于是,人们认准了买楼房赚钱,就会贷款之后,四处借钱,进城买楼。等到房地产不景气的时候,很多买楼房的人都被套牢了,也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有人在非常时期放弃还贷款,把楼房交给银行拍卖,算是脱了圈套,但还有很多人在咬牙坚持,按月还贷款,也就让楼房的价格坚挺不变了。当然,楼房价格不变有政策的原因,但人们仍然坚信房产不会贬值,还有升值的空间。
展开全文
不管人们如何认为,房地产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城市核心地产有升值的空间,而周边房产就不行了,不升反降,稳中有降。人们买了房子,要是去住,就算是买了一个空间的使用权,而且使用权是七十年,七十年一过,就算是超出了使用权,可以推倒重来,重新盖起楼房之后,人们还是要掏钱购买。这就是房地产开发商的套路,也是权力为他们大开绿灯之后的结果。当然,也有客观条件的限制,楼房内的水泥有老化的期限,过了七十年,就有可能老化,要是楼房成了危楼,恐怕住户们早就嚷着重新开发了,即便掏钱购买,也要重新开发。毕竟,生命比房产要重要。重新购买楼房,等于重新购买了使用权。使用权就那么几十年,等与人们获得了几十年的城市居住权,等到下一代继续居住的时候,仍然要买楼房,付出很多钱。也就是说,很多城市买楼房的人会被资本收割,而且一茬一茬收割,毕竟,城市的每一代人都要买楼房居住,除了住老房子,就是买新房子,一代一代,生生不息。而开发商也是一代一代,生生不息。人们付出钱财,开发商赚了钱财,却让人们浑然不觉!
很多人都受了开发商的蛊惑,把房子作为投资理财产品,买了之后不住,坐等升值。其实,买了房子就等于买了理财产品,看中的是升值空间,要是不升值,只是用来住,除非刚性需求的用户要买,别的用户就不会买了。虽然说炒楼的高利润时代已经过去了,但还是有人对城市核心地产虎视眈眈,要买了等着升值。也就是说,当人们把房产当成投资理财产品来炒作的时候,就等于买了投资理财产品,要接受涨跌的规律。毕竟,投资理财产品有涨有跌,并非只是涨而不跌。人们看到的是涨价的空间,却不愿承担降价的风险,其实是不理性的。有些房产降价了,买了楼房的人就不高兴,还希望涨价呢。可是,他们看不到买不起楼房而整天租房子住的人是多么痛苦。或许,楼房只是一种商品,一种投资理财产品,有涨有跌,价格随着市场需求而波动。但是,在前一段时间里,楼房价格直线上升,应该是“物以稀为贵”,其实不然,而是“捂盘惜售”,弄得市场也出现了供需不平衡。很多人以为房地产稀缺,要大量生产。于是,很多房产成了库存,为了去库存,地方政府下大力气销售楼房,有的地方还要公务员卖楼,用农产品换楼房等,基本上销售乏力,才想出很多奇葩的售楼方式。
也就是说,买楼房并非买的是钢筋水泥架构的东西,而是空间以及空间的使用权,而使用权是有期限的,并非永久的。此外,楼房还被当成投资理财产品,人们买了楼房,就等于买了投资理财产品,要接受涨跌的经济规律。如此一来,买楼房就具有很大的投机性,即使出手,赚钱了并不一定真的赚到,要是再次购买楼房,还是要付出很多钱。说白了,还是在买城市居住权,买一定的居住时间,对于权贵们来说完全可以,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就不要凑那个热闹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