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2023,为了活下去,我们都要学会的两个词

Connor 欧易交易所 2023-04-11 178 0

#娱评大赏#

不管你是员工,还是管理者,我们问自己一个问题:

根据自己现在的情况,当意外来临,或者碰到不可抗力因素,你的存款能坚持多久,你的企业资金流能坚持多久?

如果你的答案是一个月、半年,那希望你2023学会两个词。

第一个词:韧性

疫情三年,有人生百态。

有人因此失去经济来源,房贷车贷断供,压力大到崩溃。

有企业因疫情反复冲击,倒下去站不起来的不计其数。

如今疫情放开,新的2023,我们最该修炼的是韧性。

第一,做人要修炼韧性。

记得之前看到了网上分享的

案例

2017年,这位朋友在燕郊买了房。 那时房价应该是在高点,总价400多万。 贷款290多万,每个月要还款1.6万,还了4年。 利息还了60多万,本金只还了16万,贷款还有280多万没还。 疫情来了,加上工作变动,每月的房贷承担不起了。 无奈选择断供,因为如果低价出售,净亏损200万不止,之前还的利息也回不来了。这位朋友断供7个月,收到法院传票。因为疫情,传票在驿站没有及时签收,自然缺席了开庭。 然后收到判决书,这位朋友需要承担利息、罚息、案件受理费、保全费、起诉律师费等等,将近20万。

展开全文

用什么来还呢?

且不说这些有贷款在身的,就说无债一身轻的,扪心问自己,

如果真的突然断了经济来源,我们的存款可以坚持多久?

所以,2023年,在重启和恢复生机的时候,

我们要磨炼自己的韧性

就是我们应对危机的能力。

一方面,希望大家可以学会理财。

个人理财建议遵循4321法则:40%稳定投资、30%生活开销、20%储蓄备用、10%保险。

另一方面,希望大家可以筑好心理围墙,提高抗压能力。

我们回想一下以前遇到的困难,但凡你坚持下来,回头再看,都不是事儿吧。

也许当初那些让你觉得活不下去的事,如今已经成了你吹牛的资本。

第二,做企业要修炼韧性。

曾经看到过一个数据:

2022年,因为疫情有

46万家

企业宣布

倒闭

,有

310万家

个体户

注销

有人说,疫情的阴影正在过去,我们正在迎来春天。

但是别忘了,春天也有一个形容词,叫乍暖还寒。

向暖的趋势中,不乏寒意。

况且如今逆全球化趋势,不明朗的国际政治格局,下一个意外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

所以,企业要修炼韧性。

一方面,企业内部要永远有plan B。

就是企业要储备冗余资源,当某个环节因为某些事坏掉,可以通过冗余资源保障企业正常的运行。

晴天带伞,未雨绸缪。

另一方面,企业外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大到国家之间,强调竞争与合作,合作能供应,竞争能进步。

小到企业之间,更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2022年,有几个月,王健林很忙。

因为多方面因素,很多房企活不下去,求助王健林。

以建业为例,王健林注资7亿,换了他们10年物业管理权。

虽然王健林稳赚,但是建业没有这7亿,能不能挺过去还不一定。

所以,企业修炼韧性,一定要广泛发展资源渠道,跟利益利益相关方保持良好的关系,跟同行业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这样,你有困难的时候,才有人会伸出援手。

第二个词:创新

创新这个词,可真是老调重弹。

但我们不能不弹。

今年春晚都看了吗?

我没看,但是我看了吐槽。

“不好笑,没新意,没意思,都是什么呀......”

大家的包容度低了,耐心少了,对新形式、新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不创新,就会被抛弃。

做人是,做企业也是。

爱因斯坦说:

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

我们在一个企业里,永远走着前辈走的路,就没办法提供自己的价值。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完固定工作,就等着下班。

死气沉沉,浑浑噩噩。

时间久了,自己没有成长,就会自己厌恶自己,企业也不会喜欢你。

所以,我们要激发自己的活力,找到目标,才有动力创造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经验,不再是走别人的路,而是别人跟着你走路。

张丽俊说:

活力,就是战斗力。要抵制形式主义,要积极拥抱变化。

企业要保持对市场的敏锐嗅觉,不断调整战术,抓住每一次机遇。

企业要保持对创新的积极热情,不断推新出优,风口来时已经做好准备。

2023,是重启之年,希望我们都能有更好的新的开始。

韧性求稳,创新求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