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企稳,银行理财产品怎么选?

Connor 欧易交易所 2023-05-22 153 0

理财产品净值回升,产品类型愈加多样化

行情企稳,银行理财产品怎么选?

行情企稳,银行理财产品怎么选?

2022年是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元年,一年内银行理财出现了两次较大的净值波动,市场整体规模有所下滑。

迈入2023年,随着市场行情逐渐回暖,银行理财产品理财净值持续修复,“破净”率大幅下跌。不过,在市场行情整体向好的同时,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整体仍在下行通道。

好在,为了进一步留住投资者,稳住理财规模,各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有所增加,且在产品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

理财产品净值逐步企稳

“已经成功回本,4月18日就能赎回了。还好当时选择了180天的持有期限。”说起自己购买的一款银行理财产品,市民周女士很是庆幸。

原来,去年10月,周女士在一家股份制银行买了一款理财产品,没想到随后就遇到了“破净潮”,“当时冲着页面显示的3.6%的业绩比较基准买的,没几天净值就开始下跌。最厉害的时候,累计收益亏了好几千。”周女士说,自己算了一下,按照现在的收益,到期后的业绩比较基准大概不到2%,“虽然没有购入时的预期收益,但相比别的亏本的产品,起码这款理财产品回本还有点小赚,我已经很满足了。”

从亏损到如今的收益回正,周女士的感受也正是银行理财市场逐渐回暖的一个缩影。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目前,存续的46241款理财产品(剔除无净值表现的产品)中,共有44856款理财产品的单位净值表现大于或等于1,占比高达97%,仅有1385款理财产品单位净值小于1。对比来看,2022年12月末,单位净值小于1的理财产品超过6300款。

不可忽视的是,面对低利率环境的冲击,即便理财产品的净值表现正在回暖,其整体表现还是处于下行通道。根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人民币净值型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69%,环比下跌9BP,同比下跌42BP,这也是自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以来的最低水平。

展开全文

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今年以来,随着股债市场企稳回升,理财产品净值也持续修复,市场对今年理财收益预期相对乐观,不过未来理财产品收益率是否会持续回升并不确定,目前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牢固,货币政策稳健偏宽松,股市、债市可能再次发生短期震荡的情况,理财产品市场波动将成为常态。

理财子公司调整配置策略

在低利率环境下,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的表现不够亮眼,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自然会下降。在此情况下,不少银行及理财子公司通过调整产品设计、打造主题产品、增发产品等形式,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进而达到留客目的。

在数量方面,根据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今年3月,全市场共新发了2855款理财产品,环比增加491款。理财公司新发1082款理财产品,环比增加247款,占全市场理财产品发行量的37.90%。

在产品设计上,各家理财子公司的摊余成本法、混合估值法产品先后上线,力求契合不同投资者的理财需求。近期,工银理财发行的一款鑫得利·固定收益类封闭式理财产品,风险评级为PR2、起购金额1元、期限594天、业绩比较基准(年化)为3.5%-3.7%,就采用了混合估值法。根据显示,该产品100%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团队根据建仓时期的市场情况灵活配置资产,部分采用摊余成本法保证净值曲线相对稳健,部分采用市值法通过持有至到期策略让投资更灵活。

另外,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在加强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立足优质资源推出主题产品,通过打造理财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其中,长三角等“区域主题”类产品频现。

记者在中国理财网查询发现,建信理财、民生理财、中银理财、交银理财、信银理财等围绕相关区域合计发行多只主题理财产品。从产品类型看,已经推出的区域主题理财产品类型以固定收益类为主。

业内人士认为,理财产品规模企稳的前提条件是净值企稳。但是要重新回到原来的规模高点,和净值回撤比例息息相关。净值回撤越大,规模回升所花费的时间越长。现在理财子公司投资风格愈加稳健,在配置权益类资产方面更加谨慎。当然,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需要重点评估产品的风险情况,包括风险等级、投资类型、投资方向、历史净值等情况。

记者 杨芳/文 吴畅/制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