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市场“暖风”频吹

2023年半年节点之际,银行理财市场消息不断,伴随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债市回升以及投资者风险偏好逐步修复,银行理财市场出现回暖态势。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银行理财发行量持续上升、固收类理财收益率环比回升显著。进入7月以来,银行理财市场资金大幅流入,与此同时,又有理财公司宣布下调产品费率、打折让利消费者,提振市场信心。

二季度银行理财升温

固收类理财收益率升至4%以上

二季度以来,伴随债市行情向好,银行理财净值波动趋缓,市场回暖迹象明显。7月10日,普益标准发布了“2023年二季度银行理财市场季报”,数据显示,2023年4月1日至6月30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环比、同比均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占理财产品绝对比重的固收类理财收益率持续回升,存续的开放式及封闭式固收理财产品收益率水平双双升至4%以上。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二季度全市场共新发了7444款理财产品,环比增加5.07%,同比增加5.95%。收益率方面,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银行理财全市场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管)、封闭式固收类理财产品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4.17%、5.38%,环比分别上涨2.37个百分点、3.04个百分点。从近4个季度来看,本季度产品收益表现已回到“破净”前的水平,并在2022年三季度的基础上略微上升。

与固收类理财收益回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权益类理财表现持续萎靡。7月14日,华商报记者查阅中国理财网数据发现,目前由银行理财公司发行的权益类理财产品共存续30只,其中19只产品净值低于1元,最低产品净值已经跌去一半至0.4999元,创该产品发行以来新低。

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市场整体估值仍处于偏低水平且处于经济上升初段,随着市场逐渐回暖和投资者对净值化后产品收益波动的接受程度提高,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有望得到提高。

7月银行理财规模上升

显示积极复苏趋势

受银行季末考核、理财产品到期赎回等因素影响,银行理财市场规模6月环比出现下降,然而进入7月以来,银行理财市场资金快速回流。中金公司7月13日发布的研报显示,7月上旬银行理财规模已增长1.07万亿,截至2023年7月10日,全市场规模已修复至26.65万亿元,较3月末低点累计增长1.61万亿元,显示出积极复苏趋势。

中金公司研报分析认为,银行理财规模增长的原因从产品端来看,7月上旬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规模增长7741亿元,主要源自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存款冲量”后的理财资金回流;固收类理财产品规模增长2986亿元,增量主要为1个月以内的短期限产品。

对于银行理财市场未来走势,中信证券研报认为,伴随下半年理财冲量节奏发力的惯例,其整体规模有望恢复至2022年中29万亿以上的水平,届时或将助推债市走强。广发证券分析认为,三季度如果延续二季度信贷投放偏弱的情况,理财规模持续增长的概率较大;但若后续信贷投放逐步反弹,银行对负债端依赖度提升,或对理财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

银行理财继续“打折”揽客

部分产品管理费低至零

6月以来,多家银行理财公司发布理财产品费率调整公告,调整内容主要涉及产品的申购费、管理费、销售服务费等,近期,银行理财公司“降费让利”促销仍在进行中,部分理财产品的管理费最低甚至降至零。

7月4日,中银理财发布公告称,7月11日起对“中银理财-低碳优享固收增强(封闭式)2023年11期”产品费率进行优惠,产品销售服务费率由0.30%下调至0.15%。招银理财也于近日宣布,于7月4日至10月3日期间,对招银理财招睿卓远系列一年定开9号增强型固定收益类理财计划给予阶段性费率优惠,产品固定投资管理费将由0.2%降至零。

对于银行理财公司纷纷下调费率的原因,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机构通过降费让利能够吸引更多客户,是一种让利于投资者的方式,但打“价格战”并非长久之计,理财公司还需转变思路,从优化产品架构和提升金融服务的角度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对投资者而言,费率高低不应作为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的关键因素。投资者应基于自身的风险偏好、流动性需求、投资能力等因素进行资产配置,在资产配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华商报记者 刘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