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南斯拉夫联邦是如何分解的
提起前南斯拉夫联邦,首先映入脑海的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二战题材的战争影片,还有毛主席那句“铁托就是铁嘛!”。曾经是雄据巴尔干半岛,领土25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的南欧地区大国。
巴尔干半岛还有个名字叫“巴尔干火药桶”,因处战略要冲,一直是各大势力争夺的所在。十九世纪这块地方还处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控制下,周边的奥匈帝国以及沙俄均有染指之意。随着这几个帝国或衰落或忙于战争,在英法支持下,建立了以塞尔维亚族为主体的塞尔维亚王国。继而在一战中投入协约国一方位居战胜国阵营,趁机拓展扩大,将战败国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领土兼并了不少,可说是赚的钵满盆满。呵呵相比之下同属战胜国阵营的北洋政府就没这么幸运了,没捞到好处还受尽屈辱。
由此一个新的南斯拉夫王国产生了,地盘是大了,但是问题也多了。南斯拉夫所在区域多为复杂山地,没有一个完整的核心主体地缘,是由一个个破碎的地缘结构组成的,而且每一个组成部分世居民族、宗教都不同。如塞尔维亚族信奉东正教,波黑地区信奉伊斯兰教,而克罗地亚以天主教为主。民族、宗教问题的客观存在,只是由一个南部斯拉夫族系,这么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强行拼到一起,这就是造成日后分解的主要内因。
展开全文
时间推进到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将其分解成两个傀儡政权。在铁托元帅的带领下,以游击战争的形式予以抵抗,直至二战结束。铁托因为这段历史中立下的卓越功勋,在全南人民心目中建立起崇高的威望,被推选为前南斯拉夫的领导人。
铁托执政期间,大力发展经济,到七十年代,南斯拉夫已经在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中,经济处于领先,但是他作为克罗地亚人,对主体民族塞尔维亚族进行打压,也造成了一定的民族间矛盾,此时仍是凭借极高的个人威望和大南部斯拉夫族系这个概念,来维持着统一状态。当时的南斯拉夫实行的是独立自主不结盟的政策,拒绝了前苏联伸来的橄榄枝,倒是美国处于战略上的需要,对于前南是援助和支持的,以此对抗前苏的战略扩张。
自铁托八零年去世,国内的各方矛盾已渐趋严重。到了九十年代,世界形势发生新的变化。前苏分解,东欧剧变。此时美国一家独大,已经不需要南斯拉夫来作为对抗前苏的筹码,急切想改变其红色的意识形态,先是从经济上打压,继而积极煽动南联邦国内各民族分离势力,这也是其一贯的“和平演变”手法。先是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等国宣布独立,继而又发生了92到95年的“波黑战争”,95年波黑独立,期间西方阵营势力全程参与。
到了99年,由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的南联盟又因阿尔巴尼亚族问题,爆发科索沃战争,美国领衔的北约亲自上阵,又造成科索沃地区处于分离状态,至今悬而未决。
2006年黑山的独立,使塞尔维亚彻底失去出海口,成为巴尔干地区一个内陆国家,面积缩减为8.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一千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