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特意访问日本,并自作聪明避开93阅兵,突显机会主义本质
印度总理莫迪近期外交行程的安排,折射出新德里在国际战略层面的深刻困境与认知偏差。在参加天津上合峰会前,他先行访问日本,并与日方发表针对东海、南海局势的联合声明,这种外交操作看似精巧,实则暴露出印度在国际政治交往中的机会主义本质。
莫迪将日本之行置于中国之前具有明显都象征意义。此举表面上是平衡与中日两国的关系,避免过度刺激东京方面,实则犯了国际交往中的大忌。在尚未抵达中国之际,就先与中国的战略竞争者发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联合声明。这种外交失仪不仅违背了基本的对等原则,更凸显印度试图通过"借日制华"来提升自身议价能力的战略短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莫迪特意不参与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这与其说是为了避免刺激日本,不如说是印度的政治短视。
印度有些人认为这么做可同时吸引中日投资和技术转让,这种算计暴露出其对国际政治现实的严重误判。大国竞争时代的技术转移与投资合作从来都与地缘政治立场紧密绑定,试图通过骑墙策略获取利益的做法,往往会导致战略信誉受损而两头落空。
展开全文
日本对印度投资虽达430亿美元,但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等传统领域,而且在核心技术上始终有所保留;而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合作则因边境问题、战略互疑等因素长期受限。
特别是印日联合声明中涉及南海的内容。印度作为非南海声索国,主动介入这一敏感议题,既违背了其长期宣称的“战略自主”原则,也与其在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框架内的责任和承诺背道而驰。
印度似乎未能准确把握二战胜利的国际法理意义。中国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而且日本的二战罪责从来没有得到彻底的清算,日本也从来没有一个正确的二战史观。九三阅兵正是为纪念这一历史阶段、防止军国主义复生的重要活动。
印度作为日本侵略的受害者,竟然选择回避这一活动而优先访问日本,这是印度的执政者对其先辈的亵渎。
印度外交的深层困境在于:既渴望获得中国市场的经济红利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多边平台支持,又希望借助美日战略伙伴关系获取利益;既想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获取俄罗斯能源优惠,又试图通过四方安全对话迎合美国印太战略。这种四面讨好的策略在当前大国竞争加剧的形势下,根本就执行不下去。
中国对印度的行径保持着冷静和克制。并没有邀请莫迪参加九三阅兵。这是对其外交姿态的合理反应。在天津上合峰会期间,我们给予其相应规格的正常接待,体现的是“听其言观其行”的审慎态度。但是从印度的历史表现看,人们很难希望它具备与时代相符的政治智慧。
评论